国产乳业面临满盘皆输的风险
[提要]  

国家发改委约谈“ldquo;洋奶粉”企业不到两个月,外资品牌奶粉价格便“ldquo;涨声一片”。据报道,雅培、惠氏等洋奶粉均已开始涨价,幅度达到10%左右。值得一提的是,即使洋奶粉涨价,很多消费者也不愿意转向国产奶粉。

  洋奶粉品牌我行我素地大幅提价,绝不仅仅是霸气外露,市场的逆向投票现象才更应引起我们的思考。事实上,在消费者对民族乳业信心不足、国内乳品行业标准不明的语境下,洋奶粉反而拥有了足够的底气对主管部门的“ldquo;约谈”充耳不闻。而只有尽快培育起本土优质的乳业品牌,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住外资奶粉涨价不止的冲动。

  对于提价理由,各外资品牌奶粉的答案如出一辙,即皆归咎于原材料价格上涨。但具体到成本上涨程度、是否有必要通过如此大幅调价进行消化等问题,外资巨头却鲜有明确答复。其实,国内市场上洋奶粉的毛利率已高达60%左右,堪为暴利行业,并不会因原材料价格的小幅波动而“ldquo;伤筋动骨”。提价的实质,恰恰是因为洋奶粉已经获得了强势市场地位,完全有能力把控消费者不会流失。而这样的竞争优势并非洋奶粉自己努力取得,纯属国内乳业企业在内讧中拱手让出。

  所谓“ldquo;每天一杯奶,强壮一代人”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百姓日益关注身体健康。但遗憾的是,受三聚氰胺等负面事件的影响,国产奶粉的形象在消费者心中一落千丈。许多人担忧,如若每天喝一杯“ldquo;注水奶”或者“ldquo;香精奶”,身体还能经受得住吗?

  在本土奶遭遇信任危机之时,外资奶粉乘虚而入,近年来在国内市场上快马加鞭地攻城略地,在各大超市卖场抢占货架。尤其对于那些急切为孩子寻求安全“ldquo;口粮”的家长而言,奶粉的品质“ldquo;大过天”,即便洋奶粉一再涨价也不敢轻易“ldquo;用脚投票”。

  只有切实提升本土奶业的品质,才可能与外资品牌形成竞争之势,进而抵御洋奶粉来势凶猛的涨价潮。

  然而去年6月出台的生乳“ldquo;新国标”不仅没有提升国产乳品的竞争力,反而让市场标准混乱不堪。新标准把乳蛋白含量从此前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.95%降到了2.8%;菌落总数反而从每毫升50万调升到200万, 相关标准均为“ldquo;历史新低”,与欧美标准相比更是差距甚远。

  “ldquo;向下看”的宽松监管口径,不仅难以鞭策业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,反而是对当前国内乳业低品质的屈就。这样的低要求甚至在乳企内部也引发争议。有报道称,继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中国乳业标准之后,近日又有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高调附和。反对声音认为,“ldquo;新国标”遭到了北方乳业巨头的“ldquo;绑架”。北方奶业主张做常温奶,由于需要进行高温杀菌,所以对奶源标准的要求较低。而部分高温奶有时为了保持口感,还需要加香精、稳定剂、添加剂。所以,常温奶企业确实存在诸多问题,此前被曝光的三聚氰胺、皮革奶都是铁证。

  不可否认,同行业竞争所引发的“ldquo;口水仗”符合不同乳企利益,但是却无助于厘清生乳国标的科学行为。更为关键的是,正是一场业内利益群体的博弈,根本没有吸纳消费者与独立机构的声音,最终定论也只能是代表供给方的利益诉求而已。

  笔者以为,主管部门对生乳标准的盲目降低,导致民族乳业反而失去了与洋品牌抗衡的能力,在标准的保护下盲目乐观,但最终结果却是市场份额的必然流失。

  洋奶粉又涨价了,除了外资品牌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打开之外,并未在国内乳业市场激起其他“ldquo;涟漪”。一直以来,我们都呼吁要支持民族品牌。但必须要强调的是,那些宁可多掏钱买洋奶粉也不肯买国产奶的消费者并没有错,因为“ldquo;百般呵护”之下的国产奶着实无法让人爱得起来。已经倒下的“ldquo;三鹿”告诫我们,松懈的监管绝非培育民族品牌的正确选择,反而可能引致满盘皆输的悲剧。(作者系经济学博士,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)

版权所有:《企业管理》杂志社   京ICP备:12008127号-4   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695号

网络运营:北京中企文创文化传媒发展中心

电话:010 68701918 68467871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1号楼519室

邮政编码:100048  E-mail:qiyeguanlizazhi@yahoo.com.cn

www.ceccec.cn